中国雕塑《马踏匈奴》赏析

2017-05-13 22:42:00 知识

  当佛教的艺术尚未东来而影响中国的雕塑时,中国的雕塑艺术在秦汉之际曾经有过一个发展的高潮。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一高潮如果在秦代是以秦陵兵马俑的“塑”为特点的话,那么,可以说,它在汉代是以 “雕”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集中在西汉的霍去病墓前的那一批大型石雕上。

  霍去病是西汉时的名将,他曾经为汉武帝平定西域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了表彰他的卓著战功,汉武帝赐予他陪葬于自己的茂陵之旁的特殊待遇,将他的陵墓建成他生前征战过的祁连山的形状,并在墓前立了多件大型的石雕以志纪念,而以 “马踏匈奴”最为生动,它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千古杰作、艺术珍品。

  有人评价说,中国传统的雕塑以动物的形象最为生动,而其中又以马的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如果此说可信,那么,秦俑中的马,汉代石刻和画像砖中的马以及唐三彩中的马都可以成为精彩的马的典型。“马踏匈奴”中的马是一匹矫健的战马,它傲然而站立着,气势十分雄伟,在马腹底下,蜷缩着一个仰面朝天的匈奴首领,他的面目狰狞,身体已被骏马踏住而不能动弹,却又不肯善罢甘休,还在握紧着手中所拿的弓箭,想作出垂死的挣扎。但马显然是占据着上风,它屹立不动,镇静自若,死死踏住匈奴而不放松。在这件作品中,马已并非是一匹普通的战马了,它成了汉王朝神威的一种象征,一种力量的符号,也是霍去病一生赫赫战功的一种寓意。无名的作者以一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以动与静相对比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了这场汉匈之间战争的结果。为了加强马的体量感,他没有如实地刻画出四条细长的马腿,而是将马腿和马蹄凿刻得又粗又壮,在本该是留空的四腿之间塞进了那个相貌萎琐的匈奴人,这样,便使整匹马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结实的体块,留给人以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一种泰山压顶似的重负。而最为巧妙的是,这座石雕是采取了一种因材施艺、因势象形的手法,它是就着一块略略象形的石块,仅在不规则的石面上作了最低限度的加工而完成的。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石头的自然形状,又创造出了艺术之美,它着眼的是神似,其次才是形似。与此相适应的,是整匹马的浑厚而古拙的凿刻风格,它并不屑于任何微小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注重总体逼人的气势。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杰作。

  霍去病墓前还有着十多件大型的动物石雕,但以 “马踏匈奴”的体积最大,它高约 2米,是我国最早的一座纪念性的石雕,它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而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