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孔望山摩崖石刻》赏析

2017-05-13 22:43:00 知识

  汉明帝十年,佛教东渐,佛教的造像艺术也随之东移,由于佛教非常重视造型艺术对于宣传它玄秘深奥的教义所起的形象作用,它以善于凿窟造像而著称,所以又获得了 “像教”的别名。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三世纪以后。但这一时期的代表石窟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内的造像早已随着消逝的岁月而湮没在流沙中了,因此,建造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 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佛教石窟了。

  但是,考古的发现纠正了这一结论,孔望山摩崖石刻的发现修正了这一纪录,根据建造时间来推算,它要早于敦煌石窟约二百年,称为“九州第一窟”。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郊区,在它的山麓西南部,有一片摩崖。就在这片自然形状的山崖上,凿刻着各类人物造像一百零八个 (这是着意的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它们分布在东西长约15.6米、高近10米的山崖上,它们大大小小地错落着,各具姿势,各具神态,其中,最大的一尊有1.14米高,而最小的一尊仅有10厘米。就其题材来看,这些造像大部分是以佛像为主,其中清晰可辨的有 “舍身饲虎图”和 “涅 图”这两幅,这都是佛本生故事和佛本行故事的场面。在那幅“舍身饲虎图” 中,释迦的前生形象太子已纵身跳下了山崖,躺在一群饿虎之旁,他赤膊,着短裙,全身瘦骨伶仃,想以自己的身体来拯救即将饿死的老虎的生命。在那幅“涅 图”中,可以见到已经涅 了的释迦牟尼正在横卧宝床,在他的周围,则刻凿出了近50个人像,他们头脸各异,冠式不一,但都是神情凄楚,面容哀戚,都围在释迦的身旁作悼念之状,有的人还伸出了右手的五指作佛教的 “施无畏印”。佛经上说当释迦涅 之后,有52类异众围绕着他的遗体作出哀恸之相,就人数和构图来看,这图景是和这种说法相吻合的。这些人物的头顶上有的有着 “肉髻”,有的环以一圈头光。在这幅图的旁边,还有侧坐而侍的供养人,但穿着均是胡人服装的形象。再高处,有三个最大的造像,他们身上穿着的是汉式的衣冠,有人猜测当是汉代道教教徒的形象。摩崖上还有一些表现世俗生活的石刻,其中有一组叠罗汉的场面,由 9个人叠成的罗汉高达五层,气氛很是热烈。孔望山摩崖是具有自然形状的山崖,那些造像就是依石就势地凿刻在错落有致的山石上的,巧借了山石的形状而获得了艺术的生命。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这些造像还是幼稚和生硬的,特别是构图尚不够严谨,人物的造型也不能算完美。但如果考虑到那是在佛教刚刚传入的汉代,就是可以原谅的了。对于它的准确断代,大都认为它具有着汉代艺术作品的雄浑而古朴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在以后的任何时期都难以看到的,它的价值,不在肖似,也不在成熟,而是在于除了历史的价值之外的稚拙和神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