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在科技领域的贡献[第2页]

2017-06-22 11:22:46 知识

  三、北京城的缔造者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出,北京是“历史留下来的杰作”“它是封建社会的精华,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来,徜徉在这座巨大的博物馆中。当我们欣赏历史留下的这份杰作时,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城最初的总设计师是个穆斯林,他就是元代杰出的回回建筑家也黑迭儿丁。

  也黑迭儿丁是元代回回中著名的建筑家,元大都(今北京城) 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元大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帝都建设的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体制。同时,钟鼓楼同南北城门的安排似乎又迎合了阿拉伯风格清真寺的建筑艺术,钟鼓楼的安排似乎与清真寺大殿后面建望月楼相一致;南北城门不对称,也与阿拉伯风格清真寺故意不对称的格局相同。元大都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同时也是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典范,体现了中国城市建筑的卓越水平。而这样一座帝都的设计者却是一位回回人,我们不能不叹服回回人对中国建筑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说元大都是回回人在中国建筑史上创造的“一弯新月”的话,那么,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则是数不清的镶嵌在苍穹的“群星”。融合了伊斯兰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建筑也是中国回族对祖国建筑艺术的巨大贡献之一。

  四、郑和下西洋:领先世界的回回航海

  阿拉伯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航海的民族,对东西方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回回人继承了其遥远祖先阿拉伯人卓越的航海技术,在明代又一次征服了海洋,将其所生活的大地上的中华文明远播世界各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白寿彝称“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郑和能够完成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回回人所掌握的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的必然体现。七次奉使远航是郑和一生最伟大的壮举,也是回族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五、元帝国开疆拓土的得力助手:先进的回回军事技术

  回回人在军事领域同样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尤其是在兵器制造方面,制造的兵器曾帮助蒙古大军攻克了很多坚固的城池,以襄阳之战最为有名。

  蒙元时期有两位杰出的回回制炮专家——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元军围襄阳城5年未果,元世祖从波斯请来了回回制炮专家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一举攻破了襄阳城,这种炮也因此有了个别名“襄阳炮”。回回炮实际上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出来的一种超大型的投石机,能够摧毁一切坚固的城墙和堡垒,史书记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自此,元政府极为重视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和管理,使得回回人所掌握的军事技术得以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和延续。明朝回回人在兵器领域又有突破,纂修历法的回回儒士杨志国与工匠陈万全一起研制了一种新式火器及战车,具有连珠火枪威力,回回炮实现了从石炮向火炮制造技术的转换。

  近代中国战事频繁,回回人继续发挥着其在兵器制造方面的优势,涌现出了丁拱辰、刘庆恩等一批兵器制造专家。丁拱辰编著了《演炮图说》《演炮图说后编》《增补则克录》《西洋军人图编》等军事著作,并亲自领导铸炮40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兵器制造专家。四川回族刘庆恩是又一位中国著名的兵器制造家,中国现代兵工学的开创者之一,曾研制了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还研制了大炮等多种新式武器,为祖国兵器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两院院士——当代回族在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回族在科技领域的贡献不只是历史的辉煌,还有现实的璀璨。新中国的两院院士中就有四人是回族:化学家蒋锡夔、医学专家王士雯、核物理学家刘广均、昆虫学家张广学。截至2003年底两院院士总共才1351人,如果从人口比例来说,那么回族两院院士的比例已经是相当高了。获得两院院士称号的四位回族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只是个人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而且是回族对伟大祖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

  蒋锡夔,祖籍南京,1926年生于书香门第,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1952 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蒋锡夔带领的课题组获得了中国连续四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士雯,山东人,1933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她曾创下救治482例心血管病人而死亡率为零的成绩,挽救了3000余名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生命,成为医学史上的奇迹。她率先提出了老年多器官衰竭理论,使中国“老年多器官衰竭综合症”的临床救治成活率由原来的29%提高到现在的59%。

  刘广均,天津人,1929年生,同位素分离专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扩散法的应用和离心法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张广学,山东人,1921年生,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系,中国著名的昆虫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他的专著《中国经济昆虫志·蚜虫类》被国际同行推荐为东亚蚜虫鉴定的重要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