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教育发展[第2页]

2017-06-22 15:06:12 知识

  二、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由陕西渭南人胡登洲阿訇(1522~1598年) 最早创办。胡登洲阿訇出生于宗教家庭,精通伊斯兰教经典,据说胡登洲阿訇曾去麦加朝觐,回国后有感于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时代危机,决定收徒教学,立志兴学。起初,他只是在家中招收回族子弟,传经授业,后随着学生的增多,他将办学地点搬入清真寺。胡登洲阿訇创办经堂教育影响极大,全国各地回族学子负笈载道,接越其门而求学。胡登洲阿訇一生培养的弟子很多,其中以冯海二氏为出类拔萃者。冯海二氏继承他的遗志,将他的办学模式发扬光大,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经学人才。海氏曾迁居宁夏同心的韦州设帐讲学,所传弟子较多,其中有兰州马、摆阿訇等。冯氏有两子和一侄子承袭其业,其中其侄伯庵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等将经堂教育传到了陕西、山东、广东、江苏等地。如张君时、李延龄、马君实、皇甫经、常蕴华、舍蕴善、伍子先、马伯良、米敬公、王岱舆、冯通宇等人都是清初著名经师。也形成了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的几大派别,如陕西派,专攻阿拉伯文经典,重于精而专;山东派,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兼授,重于博而熟;金陵学派,重视汉文,重于翻译经典;云南派,中阿并授,重于翻译经典。

  1940年庞士廉在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开办“中国文化讲座”讲授中国文化 供图:陈进惠

  始建于1948年的郑州市回民中学 摄影:白学义

  1. 经堂教育的教材

  经堂教育自创办以来经历着不断的发展,逐渐走向了制度化和体系化,尤其是有了比较系统的教材教学,从最初的40多部经典,发展到了13本经。这13本经被清真寺及经堂师生称为“赛拜嘎”经。

  语言学教材有: 《连五本》,包括《索尔夫》《穆尔则》《咱加》《米额台·阿米东》《米素巴哈》5卷,是学习阿拉伯语词法、句法的基础课本; 《遭五·米素巴哈》是对《连五本》卷5《米素巴哈》的诠解,作者系波斯学者艾卜·法塔教·纳速尔丁·穆图勒孜; 《满俩》又名《舍莱哈·卡非耶》,为阿拉伯语语法的理论课本; 《白亚尼》系阿拉伯语修辞学课本。

  教法学教材有: 《舍莱哈·伟嘎业》,系哈乃斐学派的教法著作(共4 卷),有王静斋阿訇的《伟戛业》汉译本(节选)。

  认主学教材有: 《凯俩目》,意为说辩,是欧麦尔·奈赛菲讨论伊斯兰教认主独一论的著作; 《艾什阿·莱麻尔特》为波斯文的苏非主义理论著作,有舍起灵的《昭元秘诀》汉译本。

  圣训学教材有: 《虎托布》,是对阿拉伯语圣训的波斯文注解,圣训编选者是伊本·沃德安; 《艾尔白欧》波斯本,作者哈萨莫丁,也是对40段圣训的注解。

  《古兰经》注解学教材有: 《哲拉莱尼》,系《古兰经》浅释; 《嘎最》,意为《教法官》; 《古兰经》详注,此书注重文法与章句的构造,偏重文字方面; 《侯赛尼》是波斯文本,是印度经学大师侯赛尼的著作,其特点是用波斯单词注解《古兰经》。

  文学教材有: 《古力斯通》,系波斯语文学著作,作者是波斯著名诗人萨迪,在中国流传颇广;有王静斋的《真境花园》汉译本,又译为《蔷薇园》。

  同时13本经中每本经都有着衔接关系,在具体教学中要有先后顺序。总之,“赛拜嘎”经的出现,表明经堂教育已日臻成熟,形成了渐进性、阶梯状的教材系列和人才培养模式。

  2. 经堂教育学制

  经堂教育作为回族内部教育形式,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制。经堂教育一般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

  牛板骨上书写的《古兰经》经文

  经堂小学。回族儿童普及伊斯兰信仰常识的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遍设于各大小清真寺。学生主要来自穆斯林家庭的儿童,主要学习阿拉伯文字母拼读、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素儿” (《古兰经》的章节)、沐浴及斋戒的常识以及日常礼拜的念词等。初学儿童一般没有教材,使用的学习工具为牛羊肩胛骨,由阿訇在其上写上经文字母,阿訇口授,儿童随诵,直到背会为止。当学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进一步学习《亥听》和《杂学》等教材。小学学制,一般3年左右。小学的老师被称为“阿訇”或“吾斯达德” (即师傅),学生被称为“满拉”或“穆塔尔林”。

  经堂中学。经堂大学和经堂小学的衔接阶段,一般是中年失学者受教之处,其阶段所学内容与小学阶段有所不同。一般附设于经堂小学,作经堂小学的高级班,或附设于经堂大学,作为经堂大学的初级班级。经生主要学习字法学、文法学等教材。这一阶段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生能否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经堂大学。经堂教育的最高学府,以培养和造就阿訇为宗旨。这一阶段,经生经过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最终能坚持到大学者毕竟是少数,要最终成为一名阿訇,经学需要通过系统学习13本经,主要涉及语法、文法、修辞、教法、教义、圣训等方面。南方则强调学习五大本。当系统学完这些经典后,经过严格的讲经考核环节准予毕业,经穿衣挂帐,就具备阿訇的资格,成为执教一坊的阿訇。

  同时,根据清真寺规模大小,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一般要开设大学堂和小学堂,经堂大学一般都由执教阿訇或开学阿訇来负责,经堂小学由“二阿訇”来担任。一般的小清真寺囿于规模和经生人数,并无严格的学制,经堂教育都是由各坊开学阿訇具体负责。

  3. 经堂语和小尔锦

  经堂教育的办学者们在教学中创造出经堂教育内部的语言和文字,这就是经堂语和小尔锦。经堂语是经堂教学中使用的一种语言,教师讲经时,将原文经典逐句用元明时期汉语口语和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直译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典内容, 刘智称其为 “经堂语气”。小尔锦,又称 “小经”或“消经”,一种拼音文字,即用阿拉伯文字母和语音拼写汉语。因它为经堂教育的学生学习宗教经典时所使用,为经典的汉译注音,故称之为“小经”。

  经堂语和小经的使用,作为回族经堂教育中的一大创新,其创造性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记得下,课后又能加以复习巩固。尽管在今天的时代发展中,经堂语和小经已逐渐消失,但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4. 经堂教育的历史作用

  经堂教育作为回族内部自我教育的一次创新,是回族穆斯林面对文化传承危机中的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对于挽救中国伊斯兰文化的颓废局势,振兴中国伊斯兰教,唤醒回族穆斯林大众的伊斯兰使命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经堂教育创建以来,为回族穆斯林培养了大批的宗教人才,一改经堂教育创办前回族经学人才匮乏的局面。《经学系传谱》中记载:“迄今百有余载,学业相承代不乏人,幸矣。吾清定鼎以来,学者之众,人才之盛,宛如列星。”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自身发展的良性机制。

  生活在农村的回族儿童 摄影:杨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