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教育发展

2017-06-22 15:06:12 知识

  回族是历史上由外来阿拉伯等民族和中国本土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千年中国本土化历程中,打造起了民族文化传承,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民族教育形式——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起始于明末时期自陕西渭南胡登洲阿訇创办的经堂教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在原有的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元的教育类型,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上实现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

  一、回族文化的传播方式

  1. 家庭教育

  回族家庭教育是回族教育的原初形态,它是客居的穆斯林群体在中国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实现伊斯兰文化传承的自觉选择。回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重视家庭教育,尤其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将家庭教育视为每个父母的职责。每个回族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不仅要向他们教授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存经验,还要向子女教授如何为人处事,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向子女传授伊斯兰文化基本知识,教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去做一个穆斯林,该如何扮演好穆斯林的角色。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大多数回族人所获取的伊斯兰文化知识大多都来自于家庭,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能不能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如在回族家庭,一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都会要孩子知道自己不仅是个回族人,还是个穆斯林,因为自己是有伊玛尼(信仰) 的,家长要教会孩子念诵“清真言” (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教育孩子见长辈时要有礼貌,问候长者时要说色兰(色俩目),还要告诫孩子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能吃猪肉、不能随便吃非穆斯林家的食物,哪些食物是清真的,哪些不是清真的,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些道理。父母的言传身教、熏陶渐染,使伊斯兰信仰在孩子心里扎根下来。男孩到了9岁时,父亲就会带他去清真寺学着礼拜。还有些家长往往会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姑太节等宗教节日,以及在婚丧嫁娶和干尔麦里等家庭活动时给孩子讲解一些宗教节日的故事,让孩子从小就能更多的了解伊斯兰方面的知识。有些宗教家庭在孩子还小时,就将孩子的伊斯兰文化教育放到第一位,自己亲自教授孩子学习经文,很多宗教家庭出身的孩子他们通过家庭教育往往掌握了最基本的宗教知识,有些还学会诵读《古兰经》,为以后成为宗教人才打下基础。总之,回族家庭教育既是回族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关涉其成人的早期教育,其教育形式的非正式性,往往能达到对施教对象先入为主的教育效果,实现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代际传承。

  2. 清真寺传承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也是进行宗教教育和各种宗清真寺的经堂教育课摄影:白学义教仪式的主要场所。在中国回族人聚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清真寺。这些大大小大的清真寺,从古至今,都承担着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使命。

  首先,清真寺是宗教仪式的传承处所。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专门礼拜的场所,回族穆斯林每天的五次礼拜,以及每年一次的会礼、聚礼都是在清真寺里举行,这已形成了千年不变的规矩,而且业已规范化。其次,清真寺担负着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主要是兴办经堂教育的重任,因为经堂教育施教的场地就在清真寺。经堂教育是由开学阿訇招收回族穆斯林子弟,诵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等基本宗教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与普及伊斯兰教常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经堂教育一般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和中学主要是向回族儿童、少年和成年男女进行回族伊斯兰教文化基础知识的启蒙教育和普及教育。大学主要培养回族文化传承所需要的宗教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开设的课程有阿拉伯语、波斯语、伊斯兰教法、教义等。经堂教育遍及中国回族居住的每个角落,它是回族穆斯林内部最普遍的教育形式,它面向回族穆斯林大众,以普及伊斯兰宗教知识和培养回族穆斯林宗教教职人员为宗旨。数百年来,经堂教育实现了一代代回族人伊斯兰文化教育,也为回族穆斯林培养了大批的宗教人才,构建起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承的良性机制。最后,清真寺还要为回族提供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社会事务性的服务。回族穆斯林的婚礼和葬礼等,都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其中各种仪式的举行都离不开清真寺,必须由清真寺的宗教教职人员来主持,整个环节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文化色彩,这其实也是在发挥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作用。

  回族小满拉 摄影:丁克家

  201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月华》

  郑州市回民中学语音室 摄影:马国岭

  3. 回族报刊传承

  民国以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回族在时代潮流中空前觉醒,回族社会内部掀起了具有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一批回族有识之士投身于创办报刊,其中1904年丁宝臣在北京创办《正宗爱国报》,其兄丁竹园于 1907年在天津开办《竹园白话报》;1908年由来自全国14个省包括留学日本东京的36名回族学生发起成立“留东清真教育会”,创办《醒回篇》刊物等,这些在当时是最具代表性的回族报刊。从1904年到1949年间创办的回族民间报刊有133种之多。以开启民智、倡导教育、改革宗教、振兴民族、凝聚人心、化除畛域的宗旨,在当时的回族社会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社会作用,也激发了回族人民的觉醒和振兴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自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穆斯林报刊在改革开放中先后再次涌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特别是民间刊物的发展尤为迅速,先后在全国各地由清真寺、穆斯林社会团体、中阿学校和有识之士等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影响较大的有《穆斯林通讯》《开拓》《甘肃穆斯林》《阿敏》《上海穆斯林》《济南穆斯林》《伊斯兰文化研究》等。这些回族报刊介绍伊斯兰文化,阐述回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刊登各地回族的生活信息。作为民国时期回族办刊思潮的继承和发展,民间回族报刊的兴起在彰显回族民间大众时代自觉的同时,以新的传播媒体来传承回族文化和实现回族穆斯林文化的自我表述,对于回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回族群众学文化

  4. 网络媒体传承

  新千年以来,回族穆斯林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在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实现着传统交流和表述方式的时代转型。中国穆斯林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具有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回族穆斯林族群开始借助网络发布信息、表达自我、寻求互动、凝聚认同的新方式。如中穆网、伊斯兰之光、伊斯兰之声、穆光文化、东方穆斯林、赛俩目艺术网、三亚伊斯兰在线、圣传真道伊斯兰网、伊斯兰之窗、中国穆斯林等。网站创立者匠心独运,以追求知识和学习交流为目的,在内容上既有《古兰经》 “圣训”的教义、教法知识,也有伊斯兰教历史等诸多内容。这些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提供视频和音频资料,便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了解和学习伊斯兰宗教知识。网站上的论坛板块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宗教知识和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论坛的发帖频率和参与率较高。同时有些网站还建有英文、汉文、阿拉伯文等文种,适应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者浏览和学习。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变成寻常百姓的交流和学习的工具,回族穆斯林纷纷创办创建网站,搭建自我表述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为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所接受的同时,已成为当前回族穆斯林文化传承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