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建筑古迹-宁古塔介绍

2017-07-05 17:33:07 知识

  宁古塔为满语,“宁古”汉译为“六”,“塔”汉译“居址”之意,也就是6个部落。宁古塔一名出现在明万历年间,这里是满族的传统聚居地,是清初统辖盛京以北的重镇。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分别称为旧街(石头城) 和新城。旧城遗址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的南岸,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附近;新城现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镇。

  宁古塔旧城,内城为石块砌筑,高约3米,周长约500米,仅东西各开一门,以通往来。外城周长2500多米,四面各设一门。因为内城是石头垒筑,故又称石城。现在仅有隐约可辨的古城墙,是内城东西部残墙,约有 300余米,城垣是用黄土间以木棍砌筑,城基用石块垒砌。其他地方的城墙城基已被掩埋,消失不见。

  1666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部奉康熙皇帝旨意修建宁古塔新城(今宁安市),同年底将军衙门迁往新城,原来的旧址便被称为“旧城”或“旧街”。

  新城由兵力所筑,城墙是松木夯土而成,高约6米,新城还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周长约1700多米,东西南各有一门,是将军衙署;外城有东西大街。宁古塔将军衙门居于内城之中。虽然是土坯草房,但很有规模。内城正北为将军衙署所在,因此不设北门。将军衙署院落为三进式,大门为四脚落地式;二进门两侧有燕翅式配房,即左右衙站;三进门为东西厢房,正房为都统(将军) 大堂,是办公之地。内外城之间由墙来隔开,外城中主要有一些库房、军兵的营房、各旗的佐领的衙属和宅院等。内外城中除衙门及库房之外为旗人的工匠、军事的居住地,从旧街还迁来许多流人和流民,于是又设置了东西两城,专门给他们居住。汉人居东西门之外,“三藩之乱”过后,八旗军队大都调往南方,内城空虚,这才允许居住在东西城门之外的汉人到宁古塔的城内居住。

  宁安大石桥

  实际上,康熙决定放弃旧城迁往新城主要是从反击沙俄入侵的战略需要出发的。当时沙俄入侵我东北的活动日趋猖獗,为快速派遣部队予以反击,清廷决定利用牡丹江水路,因此迁址造城,同时也因为旧城地势低,易受水灾。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军都统衙门移驻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以副都统镇守此地。

  今天的宁古塔“新城”,原有建筑大部分都不可见,只有一些古迹可寻,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

  大石桥建于1634年,最初是木桥。宁古塔将军驻地迁到新城后,改用石材重建,因为用的全是青色玄武岩,人们便叫它青石桥。今天看到的石桥是同治年间重新修整后的样子,全部由规整的长方形玄武岩砌筑,桥长 25米,宽4.5米,高7.3米,桥面由石条平铺,两侧有石栏,有柱56根,柱头雕桃形,柱间石栏板上刻有草叶和卷云纹。桥身中间起拱,形成4米多高桥洞。桥上石栏下南北各有一龙头石雕,雕刻精美。桥东端北侧立有一碑,书“泼雪泉”三字,缘桥旁不远处有一泉之故。泉水清凉穿桥而过,向东流入牡丹江。

  宁安大石桥是黑龙江省内第一座石拱桥,也是迄今黑龙江仅存最古的石拱桥,它是清代由宁古塔通往吉林、盛京及中原的必经之路,是清朝政府管辖三江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清代流人之旅的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