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信仰文化-儒家思想介绍

2017-07-05 16:31:03 知识

  满族入关之后,遭到了汉族民众对异族统治的反抗,从顺治元年(1644 年) 到康熙三年(1664年),反清运动持续了20年之久。但从多尔衮开始,清朝统治者就实行了文治与武治并行的统治政策。在武治方面,对反清活动予以残酷的暴力镇压。在文治方面,则一方面实行“文字狱”,迫害反清的汉族知识分子,禁止其言论,控制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尊孔崇儒,兴建文庙,以此来表达对于汉文化的尊崇和承认,祭孔也逐渐成为清代的国家祭祀行为。

  康熙孔庙题字

  从皇太极开始,学习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汉文化即成为满洲贵族的风气。皇太极逐渐改变了努尔哈赤时期武治天下的政策,开始更加重视儒学。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建立孔庙,并于崇德元年(1636年) 八月派大学士范文程祭孔,①并曰:“我兵之弃永平四城,皆贝勒等不学无术所致。顷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犹死守。及援尽城降,而锦州、松、杏犹不下,岂非其人读书明理,尽忠其主乎?” (《清史稿》)

  顺治帝由沈阳入关至京,遣官祭孔,并在明代国子监的基础上修建孔庙,正式举行“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的大典,按照明代惯例册封孔子六十五代孙胤植,袭封衍圣公、兼太子太傅。顺治二年,定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位号,后改为“至圣先师”。顺治在举行祭祀活动时皆沿明制,举经筵时在弘德殿祭告孔子,处处如儒家所为。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亲往太学,祭奠先师孔子,行两跪六叩头礼。

  自康熙后,清代尊孔之盛,为历代莫及。

  康熙即位后,从元年(1662年) 开始,每年二月和八月分两次祭孔,派大学士一名主祭。康熙九年(1670年) 十月,下令恢复翰林院,颁谕礼部,提出以“文教是先” (《清世祖实录》,卷91) 的十六条圣谕。康熙八年 (1669年) 四月十五日,康熙亲临太学祭奠孔子,此后成为惯例,每位皇帝登基前,都需亲临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康熙十年(1671年) 四月初十,首开经筵日讲(《清圣祖实录》,卷35),主讲儒家经典。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回銮时,专程前往曲阜祭孔子庙,并将这次祭奠情况编成《幸鲁盛典》。康熙在序文中说:“朕唯自古帝王,声教翔洽,风俗茂美,莫不由于崇儒重道。”康熙在孔庙奎文阁前步入大成门,在大成殿中孔子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是为历代所没有的。后又入孔林下跪献酒,并留下自己的曲柄黄盖陈设于孔庙之中,以示尊崇。此外,还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大成殿,自此以后,清皇帝为孔庙题词渐成传统。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和北京国子监文庙大成殿内至今保存的九块御匾,以及各地孔庙保存的匾额,或由清代皇帝亲书,或由书法家仿照这些皇帝的字迹书写的。康熙帝书“万世师表”,雍正帝书“生民未有”,乾隆帝书“与天地参”,嘉庆帝书“圣集大成”,道光帝书“圣协时中”,咸丰帝书“德齐畴载”,同治帝书“圣神天纵”,光绪帝书“斯文在兹”,宣统帝书“中和位育”,彰显清室之崇儒。

  雍正元年(1723年) 三月,雍正帝追封孔子五世先人为王爵。三年 (1725年),亲书孔子庙匾额“生民未有”。五年(1727年),定(农历) 八月二十七为孔子诞辰,并规定“自大内至王公、文武备官,以及军民人等,均应致斋一日” (《清会典事例》)。

  乾隆二年(1737年),为提高北京文庙的建制规格,乾隆下令将大成殿及庙门换上只有皇家宫殿才能使用的黄色琉璃瓦。三年(1738年),乾隆帝亲至太学祭奠孔子,三献礼也成为清代皇帝祭孔例行的礼仪之一,乾隆帝一生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三十三年(1768年),整修文庙,在大门上方增加“先师庙”匾额,亲书“大成”。

  嘉庆九年(1804年),驾幸翰林院,向先师位行三跪九拜礼,御书“圣集大成”。嘉庆十三年(1808年),命山东巡抚吉纶,官款兴修曲阜孔庙,复圣颜子(颜渊) 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