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婚俗礼仪中的“打下处”与“坐福”[第2页]

2017-02-06 21:33:00 知识

  在一系列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是婚礼中最热烈的时刻,也是禁忌最多的时刻。而这些今天看似荒廖的禁忌无一不是与北方民族的征战、狩猎的历史相联系的。

  为什么不能直接坐着婆家的迎亲车到婆家去,而一定要让兄或弟押车护送?而且中间还要找宿“打下处”?

  这是因为古代戍边征战的未婚夫都驻守在兵营,千里迢迢赶来成亲的未婚妻总要由兄或弟一路护送,并亲手交给未来的妹夫或姐夫,才算完成了任务。这中间长亭短驿总要打几次尖,才能到达营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打下处”和“插车”的习俗。如果追溯得更远一点,“打下处”与“插车”习俗也正是北方民族的先祖们距离遥远的部落之间通婚、长途跋涉送亲情景的写照。尽管后来在婚礼上,“打下处”和“插车”已成为古人行为的模拟,但人们宁可沿袭这种习俗,以告诫后辈不要忘记祖先征战、戍边的英雄业绩。

  换“踩堂鞋”自然是为了穿越漫漫征程,而“拜北斗”更是表达感激“北斗星”一路指引之恩的心情。

  在北方民族信奉的萨满教中,有对灵石、火焰、星辰、镜子的崇拜。这些萨满教的信仰观念在古人看来是非常神圣的。但是在与汉文化的长期融合中,神圣性已被逐渐弱化,石神变成了石怪,崇拜变成了忌讳。前面说的关于“挡红”的传说就是很生动的例子。既使这样,从近代婚俗保留的“挡红”、“射箭”、“迈火盆”、“挂宝镜”等习俗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这些似乎怪异的仪式,目的都在于消除一切新娘路上遇到的鬼祟和凶兆,以免为新郎所在部队或部落的战事和狩猎带来灾难和祸患。

  而离家前吃面条,用枰杆挑盖头,踩高粱口袋上炕等隐寓着聚财、称心和步步高升的汉民族农业文化习俗也非常自然地融合在辽西近代婚俗中,表现着各民族人民对幸福与平安的共同企盼。

  婚礼中新娘“坐福”也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礼俗。取“斧”与“福”谐音之意,把斧子压在褥垫下,让新娘坐上。“坐福”的实际意义是让新娘歇息片刻,解除路途劳顿,同时也隐含着对新娘今后不再遭受颠簸之苦的祝愿。

  与中原汉族不同之处还有,满族新娘不是在娘家而是在来到婆家之后坐福期间,才由伴娘用红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俗称“开脸”。这也是因为满族男子多为八旗将士,姑娘千里投奔,只有到了丈夫驻地才开脸打扮的遗风。

  新娘“坐福”一直到日落之前,才由小叔或小姑拽下地,出门“看日红”。北宁俗谚有“小叔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这一仪式的目的也许是给新娘和小叔、小姑友好结交创造一个充满乐趣的机会。同时是希望姑嫂、叔嫂和睦相处、共同创立家业:“红红火火”,“又有骡子又有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