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饮食习俗文化[第2页]

2017-07-05 16:57:24 知识

  六、火锅

  火锅也是满族的传统习俗,据说以吉林乌拉为正宗,盖因吉林市乌拉街镇为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采集的东北特产种类最为齐全。相传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皇帝东巡至吉林时,酷嗜当地火锅,遂使朝野上下一时食用火锅成风。

  满族火锅为铜锅炭火,锅底用老汤,以猪骨、牛骨和整鸡熬制而成,并放上少许白肉(肥猪肉) 薄片,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以及野鸡、狍子等野味,再辅以野生蘑菇和木耳。熟后,佐以蒜泥、韭菜花酱、辣椒油食之。满族火锅最大的特色是混合多种原料,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各色食材,来者不拒。同时,无论锅里涮的东西如何丰盛多样,火锅的味道却始终不变,香浓而鲜美。

  七、菜包

  菜包,又称“吃包儿饭”“吃乏克”“吃菜团子”。其作法是将白菜、生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团型,双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叶、饭及菜等常因季节变化而有选择。

  八、拆骨肉

  满族人喜食猪肉的传统看上去极具通古斯人的遗风。每逢年节及喜庆日子,满族人家都要杀猪。一户满族人家杀猪,会邀请亲朋好友同食,此即今日东北之“杀猪菜”的缘起。

  直到今天,“拆骨肉”仍然是杀猪菜中最重要的一道菜。所谓“拆骨肉”,就是从清水煮熟的大骨头上剔下来的软烂的猪肉,蘸作料下酒,香而不腻。作料由酱油、醋、辣椒油、蒜泥、芥末、腐乳、麻酱等调制而成。

  满族人将猪肉用白水煮熟后,除了拆骨肉,还要分成白肉、血肠、猪头肉、蹄、肠、肚、心、肝、肺等,分别装盘,不配任何蔬菜,也是蘸上作料就吃。同时,猪皮的吃法也很有特点。“(猪) 皮冻”即为满族人的一大发明,做法是将猪皮煺掉猪毛,切成小块加水煎熬,直到猪皮与水合成一体,成液体状,再盛入容器里,凝固后切成小块食用。皮冻分“清冻”和“混冻” 两种,前者是将猪皮煮到影迹无踪,而后者则留下一些细碎猪皮裹挟在皮冻之中。

  九、蜜饯

  满族有食野果的传统,是采集生活的文化遗俗。东北森林地带的野果品种繁多,产量颇巨,诸如山葡萄、山里红、元枣子、山核桃、桑葚、英额 (稠李子)、松子、榛子、山梨、菇茑等。千百年中,满族除了鲜吃野果,也为适应漫长冬季的需要,将野果制成冻果或蜜饯,前者如今最有名的是东北的冻梨,而后者,则是由满族人开先河的北京果脯。

  东北盛产蜂蜜,满族就用蜂蜜渍制各种瓜果,制成蜜饯。蜜饯是将新鲜水果煮熟,然后用蜂蜜浸泡,再经烘干而成。其色彩鲜亮,表面干燥,可长期贮存。

  十、满汉全席

  满族饮食文化的最高成就莫过于“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是中国宫廷烹饪技艺发展的巅峰,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这种规模浩大的宫廷盛宴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综合了满族传统风味与江南菜系的佳肴,全席菜品超过百种,至少要连吃三天才能吃完。

  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留着满族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的特殊风味,烧烤和火锅都是不可缺少的菜点,而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也大都还是来自东北。同时,满汉全席以扒、炸、炒、熘、烧等兼备的烹调特色体现出汉族饮食文化,特别是江南菜系的风范,以“食不厌精”为主要特点。

  满汉全席不仅菜点精美,餐饮的礼仪也非常讲究。从餐具、环境装饰到程序、侍膳方式,奢华烦琐,带有浓郁的宫廷色彩。

  满汉全席是满汉文化融合的象征。清代满族贵族渐渐脱离女真时代淳朴粗犷的渔猎生活方式,而吸收汉族上层社会的讲求精致的文化取向,其审美与品位和汉族文人阶层渐渐融为一体。同时为了彰显满族身份,也将满族的一些文化传统加以精致化改造,满汉全席即为典型写照。

  后世也有人质疑“满汉全席”的说法是一个民间流传的神话,是民间社会对清代宫廷生活方式的一种想象①。